您值得信赖的自动化测量控制专家
服务热线 0771-3908451
新闻中心/ news

咨询热线

0771-3908451

于国产传感器而言,物联网只是一个契机,而不是近道


关键词:传感器,国内,发展作者:佐威发布时间:2022-04-30浏览次数:216

弯道超车,这个词近几年在科技界,尤其是在各类企业和媒体的报道中最为常见,当然还有一些专家在很多会议中也时常冒出几句类似的"金句"。

实际上,弯道超车的概念并非随口说说,也不存在那么多赛道让国内企业加速超车。就目前的科技行业来说,用"追赶"这个词更为贴切。

虽说中芯国际的N+1工艺已经流片成功,国内芯片产业已经在大步追赶台积电、三星等龙头企业,但是实际差距其实心知肚明。即使摩尔定律的存在限定了现有芯片发展的天花板,可终究要认清的现实是,顶尖工艺确实放慢了脚步,但是后来者依旧是处于追赶状态。比如说,中芯国际N+1工艺虽然不需要用光刻机,但是N+2等工艺仍然避不开高端光刻机的使用。

同为半导体产业传感器亦是如此,有观点认为,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国内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而实际上真的存在或者能创造出一条全新赛道吗?

丢弃主赛道之后,国产传感器正式瘸腿

国内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传感器,一直到90年代初,国内传感器一直都处于一个快速追赶的状态,虽然与国外有所差距,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科委主持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课题的研究与起草相关政策中,在对信息技术的分类中,将传感器技术抛在了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技术和软件之外。原因也很简单,直到今天,传感器在半导体市场份额也没能大幅提升,仅为5%,这也是当时为什么传感器技术被关在了信息技术重点名单之外的原因。

然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90年代初,也就是国内传感器获得长足进步的30年后,国家仪器仪表部门被撤销,这也基本国内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工业附庸的阶段。

从90年代初至今天,在传感器长达后30年的发展时间,国内传感器大部分市场份额一直被外资所占据着。下面的现象和数字在传感器行业出现的最为频繁,也是行业所公认的现状:国内传感器厂家所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低端传感器,中高端传感器进口比例在80%以上。

甚至,根据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产品进口比例为95%,而海洋传感器全部依赖进口。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本有信息技术一席之地的传感器成为了"弃子",这条赛道被否认了。

那么,为何传感器市场不能自我驱动?

这里笔者认为有几点主要原因:

第一,工业化落后,利润率低。

中国工业发展的起步较晚,自动化程度不高。前不久,笔者在参观深圳本土传感器企业时发现,整个压力传感器80%的装配流程依旧是采取手工装配的方式,产量根本上不去,导致规模无法跟上。而且产能上不去,成本控制不下来,低利润率让观望者却步。另外,传感器本身技术含量虽然高,但单只传感器的价格一般不高,很难单纯依赖传感器而形成可观的产值。

第二,传感器研发周期较长,企业承担风险很高。

按照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董永贵的说法能很好诠释这一点,一款传感器的研发,至少需要6-8年才能成熟,中国企业承受不了这么长的周期,并且研究失败的风险也不低。所以,苦活累活这样的工作想必不是市场愿意去做的,市场所追求的永远都是高收益、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第三、国外品牌崛起,国产市场份额遭打压。

基于高收益、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衍生出了"造不如买,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风向,国内的传感器企业,尤其是在芯片方面,自我研发的很少,几乎都是进口,国外品牌的质量和口碑就这样逐渐形成。

在国外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国内品牌要想崛起那就更难了,风险更大了。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10年欧姆龙一个开关要接近400元,而现在随着中国品牌的逐渐崛起,现在只需要60元,面对价格战,国内品牌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如何苟全于行业中或许是他们想的最多的问题。

当然,国产传感器发展落后的原因还有甚多。单凭这几点可以看出,市场化驱动这条路并行不通。



液位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扭矩传感器  测力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  

电话

134-3472-1620(微信同号)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传感器厂家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TOP